关于促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5.12.31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促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 

 

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关于促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11月26日

关于促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66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5〕25号)精神,根据《中共铜陵市委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智慧城市及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决定》(铜发〔2014〕15号)和《铜陵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有关要求,结合铜陵实际,现就促进我市电子政务协调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任务

(一)主要目标。坚持以智慧城市建设为统领,以智慧政务建设为目标,按照标准统一、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控的要求,加快推进全市电子政务基础设施、重要信息资源库、重点业务系统和相关支撑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与政府履职相适应的电子政务体系,推动全市政府系统电子政务科学、可持续发展,助推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法治政府建设,实现全市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利用3至5年的时间,建成统一规范的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全面支撑各政务部门业务应用;依托市云计算数据中心,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平台,提供集约化服务,促进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数据开放水平大幅提升;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府网站技术平台,政府公共服务网上运行全面普及;建成安全可靠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立电子政务建设发展保障体系,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到2020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二、加强电子政务网络建设

(二)加快市级电子政务内网建设。按照全省统一规划和部署,加快市级电子政务内网建设,完成市级电子政务内网网络平台和安全体系建设,接入省级电子政务内网。加快推进网络安全保密测评审批,保密公文与非保密公文传输分离。加强网络整体化运维管理和运维队伍的专业化能力建设,确保跨地区跨部门业务应用安全、稳定、可靠。

(三)加强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和管理。推进全市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和安全体系升级改造工作,提高网络整体性能、承载力和安全性,规范与国家、省电子政务外网和互联网的统一接入,完成市—区县(部门)—社区(乡镇)三级纵向网络互联互通,实现全市电子政务外网“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用全覆盖。重点加强外网应用建设,促进外网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和数据共享。

(四)有序推动各部门业务专网应用迁移和网络对接。对现有业务专网应用进行合理分类,分别向电子政务内网或外网迁移;理清业务专网边界,逐步实现和统一电子政务网络的对接和业务融合,确保数据交换和共享安全可控。各部门要抓紧制定本部门业务专网的迁移规划和实施方案,根据业务需求分别划定部署在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上的业务范围,有计划地向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迁移。

三、大力推动电子政务基础资源的统建共享

(五)强化全市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快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建筑物、宏观经济等全市基础信息资源库共建共享,有序推动基础信息资源库分别在全市电子政务内网、外网平台上部署。

(六)加快全市业务信息资源库建设。围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需要,推进公共安全、环境保护、食品药品监管、流动人口、安全生产监管、质量监管、城市综合管理等社会管理业务信息资源库建设;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推进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业务信息资源库建设;围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需要,推进财政、土地、住房、投资、工业经济、现代农业、服务业等宏观调控业务信息资源库建设。

(七)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和数据开放利用。建立全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全市公共信息共享交换平台,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共享监督检查、考核通报、安全和保密审查等制度,逐步实现我市重要政务信息资源基础信息在政务部门间的无条件共享,业务信息在相关政务部门间的有条件共享。

(八)完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依托市云计算数据中心,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平台,为全市各部门提供云主机、云存储、共性支撑软件、云应用开发平台、信息资源、信息安全、应用部署迁移、运维保障等云服务。建设“两地三中心”数据灾备基地,为政务云平台提供多等级数据恢复保护和容灾服务。建立CA身份认证、授权管理等系统,制定统一安全策略,划分安全域,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保障基础信息网络、重要信息资源库和重点业务系统安全。

四、充分发挥政务应用的支撑保障作用

(九)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社会服务治理体制,优化再造工作流程,整合共享公共信息资源,整合服务渠道体系,打造以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社会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信息平台。进一步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建设人口房屋信息管理、矛盾联动化解、信息采集报送、统一视频监控、数据共享交换、绩效督查考核、大数据分析等社会治理智慧应用系统。实现政府公共服务下沉到社区,“一口受理,一站办结”,市、县(区)、社区(乡镇)、网格(村)四级联动,为市民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十)推进政府权力清单运行平台建设。深度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科学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有效规范和监督行使权力的主体、依据、程序、责任,实行行政审批简单化、便利化改革,加快推进政府权力网上运行机制,强化政府权力全流程网上运行,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和依法行政水平。

(十一)推进“多规合一”及联合审批系统建设。以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流程改革、联合审批系统建设、“多规合一”一张图编制及综合数据库建设为主要内容,实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空间规划决策机制的重大变革与依法行政、建设服务型政府背景下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机制的重大变革。

(十二)推进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全面推进国土、住建、交通、城管、教育、卫计、公安、人社、环保、商务、水务、食药监督、安监等公共管理部门的信息化、智慧化建设,推动业务应用系统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改革管理体制,创新服务模式,并纳入市行政审批系统,提高管理效率与服务水平,促进公共服务便民化、均等化。

(十三)探索建设政府决策支持平台。围绕政府决策需要,以建设决策支持平台为抓手,充分整合各部门现有办公应用和业务系统信息资源,采集利用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的重要信息数据,逐步建立支撑领导决策研判的决策信息资源库,为政府决策提供全面准确便捷的信息服务。充分利用职能部门各类专业系统和智能分析模型,开展统计分析、预测预警和评估研判,及时掌握经济运行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不断提升信息保障和辅助决策能力。

(十四)建设政府重点工作督查平台。加强政府重点工作督查督办,通过对重点工作的任务分解、进展过程、完成情况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实现工作落实全过程动态跟踪、实时督查、及时反馈、绩效考核,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机制,切实提高督查督办水平。

(十五)推进政府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按照国家、省相关建设要求,推进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和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建设,完善应急平台基础支撑系统和综合应用系统,加强各级应急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为有效预防和妥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手段,满足日常值守应急和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需要。

(十六)完善政府网站体系和办公业务应用。建设全市统一的政府网站技术平台,推进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争取在2017年底前完成各级各部门政府网站迁移、整合到全市政府网站统一技术平台,实现全市政府网站之间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充分发挥政府网站门户作用,进一步拓展政务公开、互动交流、公共服务等功能,逐步形成网上服务与实体大厅服务、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政府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政府内部协同办公系统,优化再造政务流程,实现公文、信息、简报等电子文件的纵向和横向流转,以及公文办理、文件归档、信息采编等日常工作的信息化;积极开展视频会议、移动办公等应用。

五、加强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十七)完善相关标准规范建设。建立全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稳步推进信息共享与交换。加强现有成熟标准规范在电子政务中的运用,逐步完善网络、安全、应用、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业务标准规范,发挥标准化的导向作用,促进电子政务健康持续发展。

(十八)加强新技术和安全可靠产品应用。积极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在行政办公、辅助决策、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加强安全可靠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电子政务网络及关键业务系统要采用安全可靠产品。

(十九)进一步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严格按照分级保护和等级保护要求,加强政务内网、外网的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建立安全保密持续监管和运维系统,提升信息安全管控和运维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密管理制度,明确相关机构职责和人员责任,定期监督检查制度执行情况、技术防范措施落实情况,及时发现消除安全隐患。

六、保障措施

(二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电子政务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对全市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划、指导、推进、协调和监督,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信息办。各部门、县(区)要明确具体负责机构和专兼职人员,按照本意见要求及相关标准,做好本部门、本单位业务信息系统和信息共享相关工作。

(二十一)统筹安排使用资金。市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大力支持电子政务协调发展。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多渠道落实建设资金。

(二十二)开展绩效评估。由市信息办会同市财政、审计等部门对重点电子政务项目进行专项评估,并与智慧城市建设考核相衔接,作为系统运行维护和后期建设投资的重要参考,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

(二十三)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全市公务人员信息化意识,加强培训交流,建立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培训机制,将信息化能力纳入公务员培训体系,建设一支业务熟、技术精、素质高的专业化电子政务管理和服务队伍。